「臺北行旅廣場的歷史拼圖」

一、「臺北行旅廣場的歷史拼圖」

  () 臺北行旅廣場簡介

 

臺北行旅廣場的背景-曾經的記憶

臺北行旅廣場(Taipei Travel Plaza)原名為交六廣場,為臺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與重慶北路一段路口東北側之綠地,位處於交通便捷的都會中心,為臺鐵、高鐵、機捷及臺北捷運系統等重要交通運輸的交會處,其腹地廣大,以重慶北路為中心區分為東西2塊基地,重慶北路以東是原來的交六廣場,而重慶北路以西則是原來的交八廣場,串聯臺北車站、三井倉庫、北門廣場等重要的歷史文化節點。

交六廣場前身為臺北公路局西站 A 棟、B 棟與火車站往來的聚集地,自1953年於台灣省公路局時代啟用,為臺灣首座扇形停靠的月台,曾經也是旅人來往的重要據點;陪伴了旅客超過一甲子的時間,在經歷多次變遷後,或許不再成為地標的名詞,但過去這段時間和空間的交集,也融入了整體行旅廣場的共同記憶意象。

 

■ 台北西站歷史回顧

1953年  公路局北西站啟用

1964年  西站二樓燒毀

1966年  增建扇形停靠站

2001年  台汽客運民營化,改由國光客運經營

2009年  西站A棟改建

2016年11月  西站A、B棟路線遷移,月底拆除

 

■  臺北行旅廣場名稱的由來-故事的開始

交六廣場在2016年臺北市政府西區門戶計畫中遭到拆除,並與原站後方之綠地合併,總佔地約 1.6 公頃,於 2016 12 月至 2017 1 月舉辦網路投票徵求新名稱, 最後「臺北行旅廣場」以 863 票勝出第二名「川流之心」(639 票)及第三名「臺北綠驛」(578 票)。臺北行旅廣場的命名概念為:期望國內外旅客可在此閱讀不一樣的臺北,外鄉遊子也可以便捷地返鄉,並從這個廣場開啟臺北故事的「序幕」。

保留的區域-原始分界線

在前後改變的空間對照下,行旅廣場在規劃後的空間使用,保留了北側既有的草地和臺灣欒樹區二大草坪,與南側後來規劃設計而成的「楓紅林蔭區」、「 光森林區」等區域,還原了曾經臺北西站與北側綠地的交界線,故在此線軸上,透過兩者之間的時間變遷,來訴說行旅廣場在「城市脈動」中的區塊意義做連結,回歸都市計畫原來的用途,作為交通廣場綠地,提供各地旅客休憩使用。

 

(二) 臺北行旅廣場老照片賞析

 

1. 台北西站內金馬號普通車 (1959年)

授權單位:行政院農業委員會

說明:圖中在台北西站的民眾們正要排隊登上往台中的金馬號。

 

2. 公路局西站內各式運輸車輛 (1959年)

授權單位:行政院農業委員會
說明:圖中的位置是當時公路局的台北西站。當時橫跨全台灣省公路運輸的服務單位是由「台灣省政府交通處公路局」專責處理,大家熟知的「台灣汽車客運公司」是在民國六十九年十月一日(1980.10.01)正式接辦營運。圖中正要往新竹行駛的客車是民國四十五年(1956)採用的西德製朋馳OP-311柴油客車,它是首批的平頭車身客車。停在月臺右方,繪有金馬圖案的是民國四十六至四十七年(1957-1958)所購進的五十鈴柴油客車,號稱金馬號特快車;而停在金馬號左方的尖頭公車則是屬於民國四十四年(1955)以前引進的系列之一。

 

3. 一九七一年農曆除夕即景 (1971年)

授權單位:行政院農業委員會

說明:在舊時的台北車站前,許多民眾選擇搭台汽客運或坐火車返鄉回家。圖中讓人回味八十年代的老台北街頭,在還沒拓寬前的忠孝西路上,一排排的計程車等待客人,老式公車緩緩駛過,人們卻歸心似箭。

 

4. 車站、公路擁擠情形 (1976年) 

授權單位:中華民國外交部

說明:民國65年台北車站前人潮擁擠車流壅塞一景。

 

5. 台北車站 (1985年) 

授權單位:中華民國外交部

說明:民國74年台北車站俯瞰圖一景,位於台北市忠孝西路與館前路之交會處。

 

6. 台北車站 (1985年) 

授權單位:中華民國外交部

說明:民國74年台北車站俯瞰圖一景,位於台北市忠孝西路與館前路之交會處。

 

7. 台北車站 (1985年) 

授權單位:中華民國外交部

說明:民國74年台北車站俯瞰圖一景,位於台北市忠孝西路與館前路之交會處。

 

8. 台北車站 (1985年) 

授權單位:中華民國外交部

說明:民國74年台北車站俯瞰圖一景,位於台北市忠孝西路與館前路之交會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