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 公共藝術捐贈緣由
受贈機關: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
臺北市政府啟動西區門戶計畫,繼忠孝橋引橋拆除工程之後,本處在國光客運臺北西站搬遷後的「交六廣場」,以「新門戶、新視野」,串連臺北車站至北門空間軸帶,並透過 2020 年完成的「交八廣場」景觀綠美化工程,營造臺北門戶意象整體景觀。
本處期待透過此次公共藝術捐贈案,回歸公共藝術的公共性議題本質,發現曾在行旅廣場上所發生的過往,在時間的變遷下,哪些是已被改變?哪些又是被保留? 讓過往旅客能停下腳步,在此閱讀「臺北行旅廣場」的前身,進而認識行旅廣場在不同時空下,曾經具有的地位和意義。
(二) 藝術創作者「羅傑」簡介
羅傑
學歷: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 MFA
現職:羅傑藝術文化有限公司 藝術總監
- 榮民服務處 技職教師
- 長庚大學工業設計學系 視覺傳達組 講師
- 臺北市立大學 視覺藝術學系 講師
- 中華民國公益藝術協會 理事
- 立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舞臺技術顧問
得獎紀錄及展覽列表:
2019 《Art Taichung 臺中藝術博覽會》 臺中 / 《象生・生象》創作個展 臺北市松菸文創園區 133 號共創合作社
2018 文化部第六屆公共藝術獎-教育推廣獎《載體》入圍
2017 桃園花彩藝術節《婆娑世界》展出
2016 「創藝樂園」種子營成果暨戶外藝術展 / 臺北市立大學「2016 藝術遊-教師聯展」
2015 《最愛》公共藝術作品影像展 / 臺北市中山堂《封存記憶》個展 / 臺北市立大學「2015 藝國神話-教師聯展」
2014 「這些遺珠。很藝術」藝術家聯展 / 圓山遺址推廣系列活動-考古藝術創作《圓山脈絡》展出
2013 《共鳴》/第二屆麗寶國際雕塑雙年展-入選
2012 《中山楓華》最靡國際-中山意象創作展-臺灣、日本藝術家聯展
2011 《象限》第一屆麗寶國際雕塑雙年展-特優
2010 《孕育而昇》「行走太湖 Meandering Tai-Lake」無錫 T-Park 國際城市公共藝術雕塑展入選
2008 《ASIAN S》/英國倫敦市(CHINA TOWN SPACE)街道藝術設置案第二名 /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「96 年度補助製播多元文化節目」《外婆的數數兒》
2007 《春天。憲光。此曾在》桃園憲光二村裝置藝術展 文建會年度藝文獎助 / 桃園縣文化局藝文獎助 / 第五屆臺新藝術獎入選 / 《外婆的數數兒》2007/紀 錄片(得獎紀錄:新聞局 96 年優良公用頻道節目-紀錄片-優等獎 /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「96 年度補助製播多元文化節目」-獲選展出 / 華視教育電臺 優良影片-獲選播出 /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傳播學院優良紀錄片收錄)
2005 《葛伯伯的家》-萬華 406 號公園拆遷案/2006/紀錄片(得獎紀錄:南海電影藝術節獲選播映 / 數位媒體傳播新科技趨勢理論與實務研討會-入選 / 國 立臺灣藝術大學傳播學院優良紀錄片收錄)
公共藝術作品設置案:
2019 《寰宇之書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公共藝術設置案/邀請比件
2018 《跨域》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公共藝術設置案/公開徵選
2017 《全方位》陸軍 202 工廠公共藝術設置案/公開徵選
2016 《城市腦內啡》永和、汐止、樹林運動中心公共藝術設置案/公開徵選
2015 《天時、地利、人和》陸軍新田營區公共藝術設置案/公開徵選 / 《涓流》國立臺北大學/委託創作
2014 《源遠流傳》臺北市文化局「圓山遺址」/委託創作 / 《運轉》、《觀》北區行政執行處士林分署公共藝術設置案/公開徵選 / 《美好流轉》苗栗縣國稅局公共藝術設置案/公開徵選 / 《空間記憶》臺科高雄園區第一期公共藝術設置計畫 B 案科技藝術小鎮風格化作品/公開徵選
2013 《綺想》桃園縣立楊梅國民中學公共藝術設置案/公開徵選
2012 《時間記憶》臺南園區自行車導覽解說設施案/公開徵選
2011 《全民國防》新北市忠莊營區專責教召基地營舍新建工程公共藝術設置案/
《彩繪中正》新竹縣竹北市中正國民小學公共藝術設置案/公開徵選 /《榮耀傳承》嘉義縣大林鎮三和國民小學公共藝術設置案/公開徵選
2009 《生命之窗》、《喜悅》/連江縣立醫院新建醫療大樓公共藝術案/公開徵選/
《我在社會,我思社會》/成功大學社會科學院公藝術設置案/公開徵選
2008 《學步》/臺北市大同區蓬萊國小校舍整體擴建工程公共藝術案/公開徵選/
《生之拼圖》/畜產所新竹分所公共藝術設置案/公開徵選
(三) 作品「時間與空間的對話」─創作理念
「時間與空間的對話」─作品以時間為軸線,土地為角色,透過記憶與現況來述說區域的變遷,然而在改變過程中,人與土地、土地與時間所產生的密切關係,喚醒人們對於臺北行旅廣場的記憶和過往,保留廣場既有的溫度與人文意義。
作品規劃設置於進入臺灣欒樹區的入口走道,也是在原始軸線上的一個交集點,透過作品的引導,來說明此地變遷和曾經在這塊土地所發生的故事,並且也透過地面現有的漸隱沒式的意象步道,說明原臺北西站區-臺灣欒樹區-鐵道記憶軸帶,這三者曾經存在的密切關係。
(四) 作品「時間與空間的對話」─照片賞析
● 作品─「時間與空間的對話」
● 場域的歷史背景
原人行步道設計表現由「實」向「虛」至「隱沒」,規劃將廣場變遷的四個大事記設置於步道上,如同故事的一段前「序」,描寫步道與場域之間的對話關係和意義。
2017 廣場命名為臺北行旅廣場
2016 原臺北西站變更為南側行道區
2000 原臺北車站用地變更為北側綠地區
1953 臺北西站正式啟用於廣場南側
- 場域環境與植栽
設置區四周為臺灣欒樹,四季皆有不同的色彩表現,也和作品的時間敘述有著對話關係,入冬嫩紅的蒴果轉為暗紅色,暗紅色的蒴果膨脹成氣囊狀,像千萬個小燈籠掛在樹梢,故將之特色表現為地鋪面,表現時間在空間中所留下的季節記憶。
臺灣欒樹蒴果